外贸“闯”新路:物流突破效率、韧性与可持续“三重门”丨广交会新方位③

2025-04-19 11:14   来源: 网络

202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但挑战依然存在。复杂的海外地缘政治局势,叠加特朗普政府所谓“对等关税”措施,对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造成重大冲击,物流行业遭遇挑战。一场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争夺战正在上演。

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已经成为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引领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与全球采购商共建高效供应链体系,持续为全球贸易畅通提供坚实保障,释放出“物畅其流、渠道通达”的发展动能。

4月16日,2025珠江国际贸易论坛设置“物流护航  畅渠道谋发展”专场论坛,邀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蔡裕东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头部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的相关负责人,聚焦国际供应链格局重构、物流业数智化转型、提质降本增效等热点议题展开探讨。

本场论坛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支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在论坛上谈及,虽然全球经贸规则出现乱局,但全球经济、贸易仍然保持了巨大的韧性,供应链全方位国际合作非常关键。此外,他还呼吁,通过智能化的物流和智能化的供应链,和全球企业建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广交会秘书处常务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展览总监刘晓敏在致辞时表示,广交会是全球各国和地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希望企业用好广交会,读懂用好相关物流支持外贸发展政策工具,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论坛释放出的信号来看,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正在推动贸易物流体系变革,我国物流企业正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从局部优化迈向全局智能,与外贸企业一起共同构建全球供应链服务新生态,突破效率、韧性与可持续发展“三重门”。

从陆海联动到全球共振: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脉”,外贸物流不仅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更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撑。

当天论坛重磅发布《中国外贸物流发展报告》,系统梳理全球外贸物流发展概况、中国外贸物流发展概况,为物流行业相关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应对挑战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蔡裕东在解读报告时表示,2024年中国外贸物流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迈入第二个十年,新兴市场消费升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国际航运线路受阻,船只绕行,航运成本大幅攀升,严重影响了全球物流的时效性和稳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增加了外贸物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中国外贸物流以变应变,进一步强化行业韧性:一方面,中国外贸物流在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和发展呈现出显著变化,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外贸物流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外贸物流呈现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的趋势。

根据报告,中国外贸物流各领域亮点纷呈,2024年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56亿吨,同比增长5.0%。海运、空运和陆路运输外贸物流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国际航线完成货邮运输量360.6万吨,同比增长29.3%;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392列,发送货物207.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7%和9.2%。

从沿海港口的巨轮云集到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从航空货运网络的全球织就到跨境电商物流的快速崛起,中国逐步构建起海陆空立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将物流网络延伸至亚欧非大陆腹地,打通了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贸易新走廊,为全球产业链重塑注入中国动能。

从运输执行者到供应链组织者:构建供应链服务新生态
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今天,物流已经从传统的成本项跃升成为了可以塑造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资产。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与智能化升级,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燕生在演讲中提出,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数字技术革命带来了分布式的物流体系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本地化的生产、物流、流通和消费,将重塑综合物流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每一个企业都要有全球视野,把挑战变成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把当前的不确定性转化成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机遇。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李世础则指出,“AI+物流”将打破传统盈利困局,通过算法驱动的按需物流服务实现价值创新。新时代下对中国物流企业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过去全球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向能否高质量支撑产业和贸易的健康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放大竞争优势的方向演变,建立涵盖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合规风控、全球网络协同的新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物流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深度融合。

“未来,我们需要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全球产业链服务能力的锻造,通过构建‘物流+产业+贸易’的生态化服务模型,实现从运输执行者向供应链组织者的角色跃迁。这是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李世础说。

对于当今时代给外贸物流带来的新课题,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马晓东也感受深刻,“比如供应链更加近岸化和多元化,更加数字化和绿色化,大家也更加关注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韧性,如何解题破局?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主责主业。”

“航运物流业的数智化转型是提升服务价值链的重要体现。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给我们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并正在重塑物流运营模式。”马晓东结合中远海运物流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和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应注重从夯实通道枢纽的硬基础、增厚数字智能的软实力、扩大合作共享的生态圈等维度,推动航运物流供应链迭代升级,以更好服务全球贸易。 

从降本增效到发展新业态:合力重构全球产业链
中国从“制造出海”转向“产业链出海”,所需的物流服务也相应转变为端到端交付、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模式,这已经超出了原有物流服务的能力范畴。

物流企业是否做好准备?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全球贸易物流体系?如何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如何满足外贸企业的新需求,开拓新兴市场?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马仁洪与深圳大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强、京东物流亚太区解决方案高级专家唐婧雨、阿里巴巴国际站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负责人魏冉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平台建设、全球布局、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解题,探讨在全球经济增长挑战和贸易壁垒升级背景下,物流企业如何服务外贸企业,应对挑战并寻找发展新路径。

马仁洪表示,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快本土化、短链化、区域化,中心转移进程,不确定性剧烈演变;物流企业货运量减少,价格成本提高,链条各环节加快调整,倒逼企业绿色发展、高效能发展。物流企业要及时把握国际贸易新形势,做好市场预判和应对,稳定外贸的同时积极参与拉动国内消费大市场。要积极对接国际物流大通道,依托海外物流枢纽拓展新业务;积极推动贸易物流及金融等业态融合发展,以链条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创新海外发展新模式,加快融入“产业集群+海外仓”新模式。

面对海外贸易的挑战及“数智化”新局面,物流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演变?赵强认为,物流企业在短期利益与长期赋能外贸企业间寻求平衡,推动供应链竞争。未来,竞争将从单一产品转向供应链整体协同,物流企业需通过短期利益支持外贸企业,同时长期陪伴并赋能其发展。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背景下,强化供应链韧性将助力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化。

在当前外贸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要以什么样的姿势切入全球产业链,保持韧性?唐婧雨认为,外贸企业可以依托物流企业的全球仓网布局,构建本土化仓配网络与海外本地服务能力,实现多维度铺货推进时效服务的显著提升。针对品牌出海浪潮,物流企业需紧跟市场变化,提前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包括智能仓储系统和自动化分拣设备等,以支持卖家快速进入新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有物流企业正通过差异化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结合客户业态、产业带和行业趋势等维度,提供从干线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定制化服务,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魏冉则结合当前的技术革命提出,物流企业可以利用AI技术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以及通过AI产品帮助全球买家快速精准匹配中国供应商;协同生态合作伙伴,提升深度供应链能力,包括与物流企业合作满足客户资金和易货需求,确保货物精准运输;支持企业全球化布局,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海外现货本土化能力,适应出口路线结构变化。

从技术应用到模式创新,从中国探索到全球协作,嘉宾们对物流行业趋势的深度解构与机遇洞察,不仅为参会企业注入转型信心,更勾勒出 “数智驱动、绿色协同” 的全球供应链重构路径 —— 这场思想碰撞所凝聚的共识,正成为中国物流企业在全球贸易变局中锚定方向、破局前行的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木子文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时尚先锋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